乡情散文 年味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眼看着就要过年,但却没有异常热闹的过年气氛,街道上行人稀少,冷清得来只狼都没人撵。
(资料图)
想想以往过年,到了腊八以后,就有了过年的味道。城市大街小巷,商场超市,人来人往,抢购年货;乡村集市更是热闹非凡,赶集买年货,扯布做新衣,杀猪割大肉,磨豆冻豆腐...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过年的美食、年货等,期待着在外务工、经商等的家人们,早日归乡团聚。
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是人们年前最忙碌的时刻。农户家里案板上堆满发面,灶台里架起柴火,油锅里泛着油花,笼屉里弥漫蒸汽。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将一个个面团变成卷着发的油馓,瞪着眼的枣卷,抿着嘴的花卷,扭着腰的麻花,鼓足气的馒头,将硕大的柳筐装的满满当当。城市人家将集市上买回的猪肉、鸡鸭,冻着冰碴的带鱼,厚墩墩的豆腐,泛着绿色的白菜、宽细不一的粉条,裹着泥巴的土豆,还有那些存放在库房的年货,堆放整齐,该冷藏的冷藏,该处理的处理,都在为春节过年做着准备。
终于熬到大年三十了。男人们开始粘贴对联和年画,妇女们开始清扫院落,孩子们开始燃放鞭炮。家家炊烟袅袅升起,户户锅碗飘香。等到下午祭祖回来,母亲从包袱里拿出过年的新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坐在在饭桌前等着年夜饭。白菜粉条、酸辣土豆、猪肉豆腐、韭菜鸡蛋、辣子鸡块,每一桌美味的菜肴都吸引着我们的味蕾。狼吞虎咽般吃完年夜饭,磕了头拿了压岁钱,出门吆喝小伙伴们聚集起来,开始燃放放着鞭炮,挨家挨户窜门拜年。此刻,年味在一阵阵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达到了高潮。
从初一到十五,走亲戚,逛庙会,闹社火,唱大戏,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传递着亲情友情,播撒着希望祝愿。
这是我小时候过得最有年味的春节。喝米粥、扫除尘、赶大集、买年货、杀年猪、蒸年馍、剪纸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串亲戚、吃年饭、挣年钱、游灯笼、唱大戏、闹社火,这些过年的风俗习惯和情景让人怀念 ,也让人期昐,让人留恋,更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虽说社会节奏快了,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太多了,人们生活富裕充裕了,平常想吃啥有啥,想穿啥就穿啥,对过年的期盼没有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
说实在话,现在的春节过年真的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儿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到2022年的这三年,受疫情困扰影响,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城市街道烟花爆竹也不让放,春节过年走亲戚成了一种奢望,已经看不到过去那种“欢天喜地迎新春,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场面了。
这不,2022年虎年即去,2023年的免年将至,马上就要过年了,我的心里却热闹不起来,找不到过年的感觉。晚上除了偶尔能听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街道上依然很是冷清。
其实,每年都会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也许是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人们对于过年的追求和祈望不一样了。
小的时候,一件新衣、一串鞭炮、几颗糖果、一点压岁钱,那便是年,虽然简单却有着道不尽的幸福。
现在,大型商场、超市里、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年货,街头巷尾摆放的春联,挂的红灯笼,以及步履匆匆急赴归程的人们,些许能为城市带来了浓厚的节日气息;但还是让人感叹“如今这年味呀,越来越不是那个味儿了”。
过去,年味来得直接而热烈。它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风景,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是美酒佳肴食用过后的香甜,是礼物红包纷至沓来的满足。年味,是一缕长长的丝线,藏着儿时的快乐、成长的记忆,更是浓浓的乡情。
而今,物质富足、生活小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穿一身新衣的欣喜,也很难再被一顿饭激起热情,年过得越来越日常化。
说起年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和体会。对于小孩而言,年味就是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吃糖果、串年钱;对于我们大人而言,年味就是赶年集、买年货、扫阳尘、蒸年馍、吃年饭,全家大团圆,生活的幸福美满……
在我看来,年味不仅是舌尖上的体验,生活上的享受,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家乡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希望的味道。年味,是远去的除了一抹抹的乡愁记忆,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村年俗;年味,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萦绕在我们心头,就像我们西秦大地那一道挥之不去、浓得一口吹不透的油泼辣子,香醇的就像绵厚悠长的西风老酒,给人留下最深、最醇美的记忆。
虎年将去,免年即到!愿你在每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里,感受着浓浓的年,品味着甜甜的情!
祝:阖家欢乐,免年吉祥!
写于2023.1.13晚腊月小年
作者:张天科 笔名:默言 默然 默然处之
责编:郑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