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态:博士才能当基金经理?医学工程、核科技 名校博士扎堆涌入 两大特征显现

来源:券商中国 2023-01-16 08:46:58

在国投瑞银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桑俊看来,基金经理数量增加与行业规模扩容之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较短,行业人员储备未能跟上行业发展速度。投资和研究较难在短期内实现快速积累,除极个别优秀基金经理外,绝大部分基金经理还是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和投资实践。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厚积薄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很难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实际上,从业年限趋短与该群体的“快进快出”有着密切关系。从近年来基金经理频繁变更情况来看,这类群体大约有几个去处:一是“公奔私”进行个人创业;


(资料图片)

二是因业绩不佳默默退出基金经理岗位;三是投而优则仕。部分绩优基金经理退出了投研一线,转型为公司核心高管,如创金合信基金总经理苏彦祝等。但也有部分高管依然坚守一线,如长城基金副总经理杨建华、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毛从容、诺安基金副总经理杨谷,从业时间均超过16年,是数不多的资深基金经理。

学历和专业趋于精尖化

虽然从业年限趋短,但在“高薪”“光鲜亮丽”等光环效应下,各路精英持续涌入公募领域,使得基金经理学位和专业越来越趋于精尖化。

就学位而言,3300位基金经理中有2820位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人数则达到了339位。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群有着世界名校和高精尖专业的博士。具体看,他们的博士专业除了常见经济学、金融学之外,还有着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工程、计算机、生物医药、医学工程、水文水资源、数学与系统科学、材料科学、核科技等专业,其中既有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还有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伯明翰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

记者还发现,不少基金经理本来从事实业或IT技术类岗位,后于中途转到了投资领域。

比如,嘉实基金的宋阳,曾任中国化工集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制品事业部工程师,2018年7月加入嘉实基金研究部任研究员,2023年1月起任基金经理。国金基金的姚加红,历任博时基金信息技术部高级程序员,国金基金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指数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2023年1月起任基金经理。易方达基金的田鑫,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任普特南投资管理公司量化分析师,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任上海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数据挖掘工程师,2019年6月加入易方达基金,2023年1月起任基金经理。

“这个领域确实已吸引了大批博士专业人才,庸者可望不可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对记者表示,从他多年跟踪观察来看,本硕博出自欧美名校的博士在这个领域的业绩更优、成功的几率更大,特别是具有美国常青藤学习经历的人士更是遥遥领先,这说明公募基金经理岗位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精英人才需从零做起

还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说到,公募基金的发展理念源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初衷,但近年来的交易策略短期化、投研抱团化等倾向,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波动性。因此,基金行业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真抓实干。“如巴菲特和芒格那样的顶级基金经理需要多年精心栽培,才可能万种得一。如果巴菲特和芒格当年也是按照‘过几年换一茬’的模式培养,他们早就在年轻时泯然众人了。”

随着基金经理学位和专业精尖化,市场上还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像生物医学、核科技这类具有科学家基因的人才跑来干投资,可能不利于基础科研和学术研究积累。

实际上,金融投资和学术科研的激励机制有着本质区别。前者遵循着一般市场价格机制,与投资业绩挂钩的经济报酬一目了然。但学术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即一项成果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远大于给提供者本人效应),且市场对其支付的往往不是货币报酬,而是声誉报酬。

王衍行认为,这个观点并不适用于公募基金经理,一是当前基础科研领域仍处于课题化、论文化阶段,真正给经济社会带来实惠的成果较为罕见;二是基金经理的报酬吸引力及职业前景可能优于大学教授或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起码在前5年,前者的收入可能是后者的十倍以上。

姚杨认为,不同知识类别的人才投身于基金经理岗位,看似可能有科学研发等方面的岗位错配,但以二级市场为代表的直接投资,本身就是对社会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权,挖掘市场成长机会,对优秀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也会助力行业和经济的健康成长。因此,专业行业背景的博士投身基金经理岗位有其合理。

但王衍行也说到,公募基金“躺着赚钱”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今后会是个竞争白热化且爱拼才会赢的行业,这要求高学位人才从零做起,还要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实力及勇气。

关键词: 财经频道 上海热线 基金经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