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费金融再次成被执行人 出现业绩下滑迹象
行业整顿影响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日子不太好过。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捷信消费金融)也出乎意料地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同时,正处于转型途中的该公司近两年也遭遇业绩增长下滑的挑战。
今年11月10日,捷信消费金融即在两宗执行案件中被列为被执行人。虽然该公司称,这是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的正常法律程序,而其资本非常充足。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今年捷信消费金融已公告发行三期ABS,总计75亿元。而且,2017年天津银监局曾批复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70亿元增加到80亿元,而工商信息显示,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仍为70亿元。
除了上述情况,捷信消费金融的业绩表现近两年也不理想。2019年,该公司净利润为11.4亿元,同比降18.34%。今年一季度,其净利润仅为0.3亿元。
捷信消费金融对《投资时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集团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公司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这些都会反映到公司的业绩数据中。
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今年11月10日,正阳县人民法院立案的执行案件中,有两宗的被执行人皆为捷信消费金融。据报道,该公司此前已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
对此,捷信消费金融对《投资时报》称,这是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的正常法律程序。在所有正规的法律诉讼过程中,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会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其还表示,该公司的资本非常充足,在所有展业国家的可用资本都超过了当地的监管要求。该公司是持牌且合规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这就要求其资本必须达到监管机构规定的审慎比率,并保持高于最低水平标准且留有一定缓冲空间。
据悉,在融资方面,今年该公司已公告发行三期ABS,总计75亿元。近年来,通过同业拆借、资产证券化工具(ABS)、发行金融债券多渠道等方式来拓展资金来源的可操作性已大大增强。除ABS外,捷信构建起包括股东存款、信托融资、银行贷款等融资格局。捷信的融资目标是在降低融资成本之余,持续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捷信将计划与更多不同的银行融资伙伴合作,与大型金融机构建立更多业务关系,并加强拓展更具成本效益的资本市场融资来源,包括发行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
《投资时报》研究员还注意到,2017年12月,天津银监局批复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70亿元增加到80亿元,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由股东捷信集团拨付。变更期限为6个月,若未在规定期限内变更,行政许可决定文件自动失效。而工商信息显示,目前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仍为70亿元。捷信消费金融回应称,这是公司正常的业务操作。
出现业绩下滑迹象
长期占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龙头位置的捷信消费金融近两年业绩增长已经放缓。
捷信消费金融年报和相关债券公告显示,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1.4亿元,较上年13.96亿元下降18.34%。今年一季度,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仅为0.3亿元。
有报道称,2020年上半年,捷信集团营收为18.70亿欧元,同比降10.18%;净利润为-6.19亿欧元,上年同期为2.5亿欧元。
对于今年第三季度的业务数据,捷信消费金融则称还未有精确统计。
而且,据捷信消费金融年报和相关债券公告,今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018.72亿元,较2019年末减少2.55%。今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852.98亿元,较2019年末减少7.15%。
资产质量方面,今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为3.79%,较2019年末增加0.19个百分点。
对于业绩表现不理想,捷信消费金融对《投资时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集团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捷信集团已根据新的市场形势重新调整了业务,同时重新回归到核心业务上。集团将在各个展业市场进一步加速实施数字化战略,更加频繁地与客户沟通互动。
关于资产和贷款余额减少,该公司称,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在线下网点的消费行为受到约束。经济形势的原因,也造成了消费者开支的受限和消费迟疑,从而抑制了消费者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影响了捷信集团在各地的新增贷款量,也迫使捷信集团采取更严格的贷款审批措施。因此,为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捷信集团迅速收紧贷款审批流程,重点关注老客户以降低疫情所引发的风险,并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由于准备金占贷款总额比率的上升,随之在公司的业务数据上也会相应有所体现。
据悉,2020年,该公司进一步推进敏捷转型,发布“2023战略”,通过强化众多线上金融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提供更优质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以数字化转型为利器,加速全面敏捷转型的步伐。
不过,如何将转型成果落实到业绩数据上去,也是捷信消费金融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投资时报》研究员田文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