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面板上游材料、设备成热点 上游投资偏少“破局” 一年上市企业逾十家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能今年有望占全球六成、AMOLED面板产能也不断扩张,但上游材料、设备的“瓶颈”突破迫在眉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近日表示,配套建设正在成为投资热点,许多上游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在中国大陆投资。
从资本市场看,配套体系也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刘文强说,从去年到今年,超过十家企业登陆中国股市,而且还有一批企业正在推进之中。
上游投资偏少“破局”
清华大学教授张百哲在一场行业大会上曾说,2019年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本地化配套率已达55%。其中,在材料方面,偏光片、玻璃基板、光刻胶等9个关键材料的增长不错,液晶材料的本地化率已达90%,OLED发光材料的本地化率最差、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设备方面,本地化配套率只有13%,做的是测量、搬运等设备。张百哲说,中国面板产值占全球37%,可是上游材料产值只占全球15%、设备只占5%,上游配套的地位与中游面板不匹配,而中国在显示产业上已投资超一万亿元,因此形成全产业链竞争能力是中国显示生态链的首要目标。
目前,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已从12家增加到38家,而且现在很多是上游材料、设备的上市公司。在张百哲看来,资本注入是好现象,过去国内的投资重点放到了面板厂,上游材料和设备的投资偏少,造成上游材料和设备领域没有大的公司、都是小型公司。
最近,国内显示产业链上游的上市公司投资动作频繁。12月1日,彤程新材(603650.SH)公告透露,通过全资子公司投资5.6988亿元在上海建设年产1.1万吨平板显示、半导体用光刻胶及2万吨相关配套试剂生产线,预计2021年末建成投产,2025年达产。
11月30日,凯盛科技(600552.SH)公告,新增投资4981万元建超薄柔性玻璃(UTG)一期项目,将量产6-8英寸的30微米至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达产后预计将实现收入超3亿元,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具备供货能力。
更早之前,由东旭光电(000413.SZ)先后宣布其承建的OLED载板玻璃及药用玻璃项目和盖板玻璃生产线分别在甘肃省天水市和四川省绵阳市开工,包括4条6代OLED载板玻璃生产线、10条高端药用玻璃生产线,计划2021年9月前投产。
此外,中游面板龙头上市公司也在加快扶持上游配套企业。近日,由山东国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OLED蒸镀用陶瓷点源完成交付。作为显示面板蒸镀机的核心部件,它的成功研制是中国OLED行业核心装备及器件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背后离不开京东方(000725.SZ)的扶持。
蒸镀是OLED核心工艺,点源是蒸镀机的关键器件,目前国内各大OLED面板厂配套的点源均为日本和韩国进口的传统金属点源。京东方与山东国晶从2018年开始合作,联手攻克行业瓶颈。山东国晶的新型陶瓷点源,采用复合陶瓷加热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向最难的领域“进军”
中国面板产能在全球的占比持续提升,吸引全球显示产业链上游资源进一步向中国大陆转移。
面对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崛起,韩国企业三星、LG正逐步退出LCD(液晶)产业,转而聚焦OLED产业,中国企业趁机接盘LCD上游业务。今年6月,杉杉股份(600884.SH)和LG化学签订了协议,收购LG化学8条偏光片生产线、1700项专利及有220多人的研究院,并购金额约10亿美元。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在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透露,今年12月此项交易将交付70%,再用两年全部完成。LG化学在中国有多条偏光片生产线,包括南京4条、广州2条;其在韩国的2条偏光片生产线将搬到苏州。杉杉想在广州再增2条线,还考虑布局合肥、武汉和重庆。
在最薄弱的OLED材料领域,本地化突围也有进展。12月1日,日本出光兴产在中国的首个OLED发光材料制造基地在成都投产,预计2021年初交付首批产品,年产12吨OLED发光材料。德国默克今年则在上海扩建OLED材料技术中心实验室,并开建OLED材料生产基地,计划未来两年内完工。
国内OLED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奥来德(688378.SH)今年9月登陆科创板,募资建设年产10000公斤AMOLED用高性能发光材料及AMOLED发光材料研发项目、新型高效OLED发光材料研发项目和新型高世代蒸发源研发项目。10月公告在日本建设研发平台,做OLED印刷型发光材料研发项目。
中国大陆面板业两强之一华星光电的母公司TCL科技(000100.SZ)今年也加大在上游材料方面的投资与布局。通过斥资百亿收购中环集团,控股以半导体材料和光伏材料为主业的中环股份(002129.SZ)。10月TCL华星光电聘请一批技术顾问,其中过半为材料专家,欲攻克OLED等材料。
显示芯片亦在艰难“攻关”。集创北方董事长张晋芳说,今年显示屏用芯片产生了巨大的缺口。2021年,中国大陆屏幕的市场规模将占到全球65%,屏幕很多关键材料过去几年实现了国产化,但芯片领域才刚刚起步,芯片只占整个显示屏价值8%的份额,却是决定显示质量最关键的一环。
目前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一年采购的高端显示芯片金额超过100亿元,其中95%来自中国台湾、美国和韩国。在高清显示领域,电视机芯片(SOC)海思有供应,只占市场份额5%;在显示驱动领域,基本上全被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供应商垄断,这两个地方是基于三星、友达对整个产业链的拉动。
张晋芳说,中国目前显示驱动芯片每个月需要22万片,中芯国际从2021年才开始具备显示驱动芯片产能且产量非常少。集创北方在显示领域芯片方面积累了1200多项专利,得到了面板厂京东方、深天马(000050.SZ)及终端企业华为、小米等的认可,今年启动了国产化供应链条的推动。
集创北方已引入京东方、华星光电作为战略投资者,欲借鉴韩国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模式。张百哲认为,构筑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生态链的核心是显示面板企业,领军企业需起主导和核心作用,这些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并与上下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整个产业和生态链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