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的新消费,线上消金扩容,谁是变革的“推手”?
产业互联网时代下,更多人将中国经济的提振寄望于“新基建”。
而“新基建”所涵盖的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则恰恰与金融科技领域高度契合。
作为金融产业的“新基建”,金融科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迭代方向,同时整合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场景流量平台等市场主体,创造着未来金融产业的新业态。
01|“新基建”加持,线上消金扩容
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当下,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要稳住经济基本盘,需要在投资和消费上下功夫: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意愿,加快相关重大项目的建设进程。
相较于此前纯粹通过货币超发来刺激国内消费,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单纯地刺激消费效果要更好。
在经过多年研究后,“新基建”最终从学术讨论层面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层面,并领衔了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等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依托于这些先进技术孵化出来的民生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
线上消费金融,便是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
从应用演变来看,新基建支撑的AI、数据处理等功能会更“懂”消费者的诉求,并根据这些诉求倒逼金融服务企业设计出更符合C端预期的产品,这也是一众持牌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提速转型的逻辑起点。
面对市场机遇,互联网巨头、电商平台、科技企业等纷纷借助科技手段涌入消费金融领域,像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巧妙地利用资金、场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探索大数据风控、智能催收等模式,不断推进线上业务的规模化,进而提升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的市占率。
金融科技企业亦是如此。
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更灵活地从垂直需求领域切入市场,比如旅游、教育、装修,同时挖掘新的场景和需求领域;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长板,通过提升金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获得竞争优势。
以马上消费金融(以下简称“马上金融”)为例。作为一家专注于线上消费服务的金融机构,马上金融创立五年来,始终坚持将发力点放置在技术层面,建立了具有高度弹性和开放性的底层科技架构,并在获客、风控、融资、客服等全流程中的每个业务节点上,采用完全自研的技术配套系统。
与此同时,马上金融还将这种科技能力输出给银行、信托、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可以低成本的获得满足场景的技术支撑,而像马上金融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能力进一步完善技术模型,并降低平台的资金成本。
整体看来,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的优势恰好构成互补,两种金融业态的合作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02|消金机构与数智化建设
尽管“新基建”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然而其得以真正爆发在于通过新技术重塑传统行业的价值链,带动新一轮高质量增长。
在推动“新基建”落实的过程中,“万业之王”的金融产业成为产业侧、消费侧最大看点,而金融科技则担负起“催化剂”的作用,从各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便可以看出: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和理财子公司,通过科技赋能服务,特别是疫情期间银行通过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渠道主推“零接触”线上服务。
像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业务布局众多,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全部生活领域,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信贷产品多服务于生态内用户,优势在于基于精准画像风险成本较低。
而以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等领域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服务,其创新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中后台技术底层的深造,从而提升C端消费者的体验与金融服务的公平性。
这一点,头部企业最有话语权。像马上金融配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人才就超1000人,为了更好地推进技术的商业用途,其还与中科院的声学研究所、重庆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设立研究院,进一步攻坚前沿技术及市场应用。
相较于前端营销、获客,马上金融的战略重心其实是在中后台的数智化建设上面,这也是其业务拓展与未来发展的“新基建”。
由于个人消费用户的风险模型需要经过大量数据样本的训练,之后才能较好地进行风险评估,但这些数据前期的积累需要极高的时间和风险成本。只有在经历过几个风险周期后,数据模型才会跑通和成熟起来。
另一方面,眼下个人金融用户往往会通过移动端APP提交申请,这就要求服务机构的后台可以快速处理并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以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
当前,马上金融的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自上线搭建至今已有4年时间,各项功能已趋于完善,同时配以智慧双录服务平台(AI驱动的包含人脸、OCR、语音/声纹等在内的生物识别系统)、唇语活体检测(用于用户有效身份确认)、静默活体检测等配套系统,可以更高效的识别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授信额度。
公开资料显示,马上金融每天约完成30万单的授信审批、50万单的提现和消费审批,最高支持日申请100万单,响应效率均在秒级实现,且大部分工作环节如贷前、贷中、贷后、风控、催收等各种场景的应用,几乎都是由机器自动完成。
在服务平台自授信个人用户的同时,马上金融还将这种科技能力向B端机构进行输出,希望通过赋能第三方机构让更多用户享受普惠。
如以容器化技术为 核心的云平台,可以帮助合作就解决快速迭代、并行部署、资源共享和弹性扩缩容等问题;智能交互平台是一款主要针对B端的SaaS产品,通过智能交互方案解放合作企业的劳动力,且回答准确率超过90%,业务解决率高于70%,语音字误率低于10%......
事实上,尽管普惠金融的背后是服务“下沉”,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消费金融、特别是线上消费金融中后台能力的“升迁”,通过精准营销、完善风控、科学贷后降低自身运维成本,并最终让利给长尾用户。
03|新消费崛起,消金企业差异化并存
抓住长尾用户的消费需求,不仅是互联网生态下经营主体商业逻辑的升级,同时也是消费金融企业的主要市场。新周期下,对于解决不同消费群体的行为与心理,差异化化赋予了产品与服务最生动的释义。
消费金融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市场,并且这种差异化会长期存在。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市场也只有呈现出差异化经营,才能够覆盖更多长尾用户,普惠于他们。
整体上,消费金融的差异化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营主体的差异化。传统金融机构方面,银行等机构均设有零售业务部门,主要经营的就是抵押贷和信用贷两类;传统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数都是从银行体系中剥离出来单独核算经营成本的;
也有一些从互联网巨头或实业巨头成长起来的,如蚂蚁花呗、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等;还有一些集传统与创业于一身的新派消金持牌机构,这一类相对较为特殊,如马上金融。这些不同的经营主体,都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
其次是经营模式的差异化。不止分期及小额信贷,事实上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属于消费金融范畴。互联网经营模式差异化尤其明显,从场景嵌入到获客,再到风控,以及后端处理都有较大不同。
除了互联网巨头自建生态,服务体系内用户之外;也有助贷、委贷方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间接实现消金业务;同时也有“自营(自授信)+开放平台”双向业务模式。
最后是服务客群的差异化。对于长尾客群的进一步细分,目前尚未有更明确的细化,个别企业会孵化出特色消费类产品,如针对汽车消费者、蓝领一族等等。有些企业也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研究。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极不均衡,未来随着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农村消费金融可能会成为新蓝海。
在国家“新基建”布局下,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竞争点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到线上业务。对于专注于线上的消金企业来说,业务开展所涉及到的自主获客能力、智能风控能力、以及数字运营能力,有望成为其“弯道超车”的关键。
只不过还要提及到一点,那就是金融科技创新也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要快速跟进技术理解,并及时提出针对业态风险的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又要为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避免因过度管理导致活力衰减的问题。因此拥抱监管、合规经营,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更加重要。
04|结语
在“新基建”赋能下,消费金融线上、线下的需求场景将被多方打通,不同数据的集合也将保障信贷风控的精准度。尽管当下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变迁,叠加疫情带来的少许影响,但这都无法阻碍行业向多元化、线上化、智能化快速转型。
“新基建”专注的是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未来围绕“新消费”、“新金融”驱动起来的新动能,也有望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创造出无限可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