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互相引流 音乐剧市场迎来“文艺复兴”了吗

来源:文汇报 2020-06-02 14:52:36

奥·巴尔巴近日在一段视频采访中表示,如果疫情持续很久,或许人们将会忘记戏剧,但他更期待“暂别”之后人们发现戏剧的不可替代,期待全世界的剧场能在疫情后迎来一场“文艺复兴”。

上海“演艺大世界”近日以两档音乐剧演出率先在“限流”的剧场内复演,演出票秒杀、现场泪目喝彩——观众和市场释放出“不限流”的热情,引起全国业内人士瞩目。复演之后,如何在“限流”的剧场政策下迅速提振行业信心,让音乐剧市场重回良性发展的“高速轨道”,业内人士动足了脑筋:开拓演艺新空间、加快音乐剧本土化进程、线上线下相互引流……或许,国内音乐剧市场率先看到了疫后“文艺复兴”的蓬勃生机。

开启户外舞台,让演艺新空间为市场注入活力

“疫情之下,提振演出行业同仁信心、同时缓解公众对于聚集性密闭空间的恐惧,户外舞台或将成为中间的缓冲带。”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文化广场在以音乐剧集锦音乐会重启舞台后,发布了后续演出安排,户外舞台开启成为一大亮点,为单体剧场的演艺空间运营模式提供新思路。户外舞台可以开发城市公共演艺空间,打造周末户外休闲音乐节的概念。6月20日起,文化广场将推出一场为期7周,覆盖音乐剧演唱会、时尚流行等各类内容的演出季,营造户外生活质感的艺术欣赏方式。

上海各家演艺新空间也纷纷开启展演:相爷府茶楼里的相声、育音堂live house的独立乐队演出、思南公馆的“思南夜派对”……这给受疫情影响延期的音乐剧演出带来了一些启发。“一般演出的排演和筹备需要一年半到两年。”聚橙音乐剧总经理俞心悦表示,后续音乐剧演出排期面临档期协调问题,受到剧场上座率的限制也很难覆盖演出成本,或许将考虑改变演出形式。“目前我们计划延期到今年年底的中文音乐剧项目,或许会考虑在酒吧、饭店等演艺新空间上演。”

淬炼对舞台更深的敬畏,以匠心深耕本土音乐剧品牌

“越艰难的路上,风景越美。”疫情期间演出暂停,不少演员都在家修炼“内功”,思考如何拓宽自身的职业维度。有丰富舞台经验的音乐剧演员施哲明,在微博简介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并悄然筹备着自己第一部导演作品。

过去两年间,国内音乐剧市场经历了“井喷式”发展,大量粉丝进场带来了市场热度,也让热钱涌入,催生了一些质量存在争议的演出。“疫情带来的冲击肯定会产生市场筛选和淘汰,给一点时间让行业来沉淀,回过头来还能静下心来好好做戏。能够真正坚持、和观众再见面的剧目,肯定能有质量上的提升。”施哲明表示。

历经考验,不少从业者淬炼出对舞台更深的敬畏。“剧组排练一个多月后,演员每天茶歇的休息时间,都还会苦练自己的台词、舞蹈和唱段,下班后继续打磨角色。”演艺大世界复演后首部首演的音乐剧《魔女宅急便》导演李想感慨。

而疫情带给制作方最大的触动,是必须加快原创孵化和音乐剧本土化进程。“海外大戏因为疫情很多都被迫延期、取消了,‘黑天鹅事件’也使我们行业认识到,海外大戏固然很受欢迎,我们需要确立中国本土风格的音乐剧,建立中国人演戏给中国人看的模式,日本、韩国的音乐剧本土市场都是这样起步的,德国、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也有各自国家鲜明的音乐剧风格,区别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费元洪表示,文化广场将持续支持原创音乐剧孵化,以孵化平台汇聚更多人才,以匠心深耕本土音乐剧品牌。

线上线下互相引流,交流融合赋予创作更广阔视野

在参加文化广场复演演出之前,音乐剧演员贾凡有长达半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参加直播活动,并举行了一场云上音乐会。“作为演出行业的一份子,我时刻都有危机感。”他说。“上云”不仅要用线下最高标准来演出,在保证演员充分准备、舞台内容充实的前提下,还增加了新媒体平台宣发、镜头切换、商务合作等更复杂的考虑。

线下复演,是否意味着“上云”就能告一段落?保利演出总经理陈科认为,“演出搬到线上不是无可奈何的妥协,多条腿走路是整个演出行业的发展趋势”。线上平台可以辐射远超剧场座位数的观众,让公众了解优质演出,为剧场引流。

“离开剧场小半年,看到灯光亮起、舞台变化、演员和声再次响起时,他们呈现的爱与温暖,让我们相信剧场是不可能消失的。”俞心悦表示,不少公众在隔离期间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人生,而剧场将成为他们探索内心的场所。创作者线上的交流与融合,也将为未来作品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所有人停工的那段时间,是剧作家、创作者最忙碌的时刻,他们摆脱纷乱的杂事,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期。疫情让创作者直接面对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死、人性,有机会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国内外的演出从业者线上交流频繁,因为面临同样的危机和困境。世界没有因此被割裂,甚至有机会在文化上更加融合。”(记者 吴钰)

关键词: 限流剧院 文艺复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