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王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仍需在品牌细分上下足功夫
火锅界有望迎来第三股。近日,捞王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若其成功上市,则将成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之后,第三家上市的火锅品牌。从捞王披露的数据来看,目前捞王已实现盈利。不过从细分品类、市场规模等方面来看,捞王仍需在品牌细分上下足功夫,以此来构筑自身壁垒。在当下的新老品牌鏖战中,捞王如何讲好“故事”掘金火锅市场是接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
提交招股书
火锅赛事再起,捞王赴港IPO。近日,粤式火锅连锁店捞王(Laowang Holding Limited)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若其成功上市,则为继海底捞、呷哺呷哺后第三家上市的火锅品牌。
招股书显示,捞王2018-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8.709亿元、10.948亿元、11.248亿元和6.4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05.5万元、7991.5万元、6744.1万元和2145万元。从消费群体来看,捞王备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捞王在招股书中称,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捞王会员中约78.4%为18-35岁的年轻人群。
据了解,捞王旗下运营及管理三个品牌,分别为粤式火锅“捞王锅物料理”、迷你火锅“锅季”及休闲餐厅“捞王心灵肚鸡汤”,人均消费分别对应为123.9元、109.8元、108.2元。截至可行日期,捞王在中国内地的25个城市开设了135家餐厅,在台北开设了1家餐厅。
关于捞王接下来的发展规划,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了捞王,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无更多内容可告知。但招股书中显示,捞王将通过与面向白领消费者的精品商超及大型连锁便利店进行战略合作,以此来增强其线下零售布局,还将在其全国各地的餐厅内出售即食产品。
鏖战犹酣
若捞王上市成功,火锅界或将出现海底捞、呷哺呷哺、捞王“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从捞王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面对激烈的火锅赛道,其仍需要构筑自身竞争壁垒。
从扩张速度和规模来看,捞王暂且“落后”于已经上市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招股书显示,捞王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门店数量分别为76家、94家、128家与136家。
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总数为1597家,2020年同期为935家。呷哺呷哺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1日,呷哺呷哺集团共经营1077间呷哺呷哺品牌餐厅、149间湊湊品牌餐厅。
另一方面从翻台率指标来看, 捞王从2018年开始,翻台率有所下降。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度,捞王翻台率分别为3.1(次/天)、3.0(次/天)、2.5(次/天),2021年上半年为2.4(次/天)。关于这一变化,捞王在招股书中称,2019-2020年同店销售增长率下降,主要是由于COVID-19疫情期间营业时间缩短及人流量减少,导致其整体翻台率下降。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表示,许多企业积极上市是为更好地融资,使资本更加便捷地投入,为自身资金融通带来便捷。而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无论是管理水平、产品口味品质的提升、服务水平或是店面环境设计,餐饮行业正在进入更高级的竞争态势中。
可持续增长成关键
从今年火锅市场来看,似乎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意味。传统品牌上升略显乏力,而新兴品牌不断涌入赛道。像已经上市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今年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包括门店、选址以及商业模式等。对于递交了招股书的捞王而言,以何种打法抢占市场规模,并获得资本端青睐是关键所在。
赖阳指出,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难度较大,首先需要加强创新研发,占据下一代市场,领先众多企业。其次,企业需要尽可能区分消费人群与区域市场,探索多品牌运营体系。在许多企业布局下沉市场时,会面临不同地域的消费需求差别,因此,餐饮企业应以多品牌分别在不同区域的市场进行竞争。
和君咨询餐饮连锁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表示,虽捞王的品牌知名度与规模都略逊于海底捞与呷哺呷哺,但捞王的确具有一定的规模体量与优势。目前为止,国内上市的餐饮企业略少,捞王仍旧具备先发优势。而在上市之后,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则是捞王将面临的关键挑战。(记者 赵述评 张天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