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四季度市场上最大的机会还是在周期股上
在刚刚过去的9月下旬,周期股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与此同时,消费股则明显活跃起来。于是,对于今年四季度的市场热点,争议也就随之而起。有人认为,消费股已经调整了大半年,现在估值水平也不是很高,年底又是消费旺季,到这个时候理应有所表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周期股尽管出现了调整,但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接下来还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对这两种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坦率说,笔者倾向于看好周期股。
今年周期股的行情,最早开始于3月份,当时国际期货市场上基本金属出现了大涨,同时原油价格也节节向上,从而拉动煤炭等能源类商品走高。一时间,有很多投资者是看着海外期货市场的价格在操作A股市场上的相应标的。这里的理由很简单:期货作为价格的发现者,在推高了相关商品价格的同时,也使得股票市场上生产这些商品的周期类上市公司,有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不过,这波商品期货上涨是基于什么基础,市场上还是有争议的,毕竟那个时候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还不那么清晰,因此不少人认为由于欧美多国长时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得资金泛滥涌入商品期货市场所致。此时有一个插曲,二季度中国政府宣布要调减到年底粗钢产量,这使得市场上的铁矿石价格出现暴跌。而这一事件,也令有色等基本金属价格,也跟着走了一段向下的行情。也因为这样,当时市场上有人认为,周期股行情结束了。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8月份,周期股又来了一波。这次当然也是从商品期货上涨开始的,打头的则是原油与天然气,另外小金属中的锂、钴以及金属硅,化工产品中的碱等,也出现了很大的上涨。分析一下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能源市场上供求关系紧张,出现了一定的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导致生产光伏设备的硅料、生产动力电池的锂盐等供应紧张。显然,在这波周期股行情中,基于各方面因素而形成的供求矛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股市上相关股票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了商品期货的价格,而商品期货的价格则与当时的市场售价紧密连动。由于这波行情来势很凶,特别是其中煤炭价格的上涨,对于仍然执行计划电价的电力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发了多方面关注,随后也就有了相应的调控措施。而9月份以来各地纷纷出现的拉闸限电操作,又在市场上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于是作为用电大户的很多周期类企业,股票也就大跌了。
然而,问题在于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因为周期股下跌而缓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在进一步加剧。而且,由于大量上游原材料的主产地是在国外,国内企业很缺乏这些商品的定价权,而且国内的调控政策也难以对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产生大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商品之母”的原油,近期的价格仍然在不断上涨,而油价高涨之际,其他商品就很难跌下来。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周期股的基本面没有变,并且仍然是向好的。
只要相关企业生产正常,能够遵守市场秩序,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原料的涨价,对其有利因素还是很多的。今年,中国石化股价上涨了近20%,中国石油的涨幅超过了50%,而且从形态看,完全有可能在四季度继续有所表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无疑,在这样的基本面背景下,周期股应该是会有良好表现的。
至于消费股,应该看到现在价格与年初的时候比的确是低了不少,但问题在于今年以来消费低迷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这里有疫情反复的因素,也有有效需求不足的缘故。进一步说,在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需要采取措施稳增长的时候,通常总是从投资领域开始行动的,这个时候最先受到刺激的无疑是周期品,而不会是消费品。不是说消费股没有机会,但就四季度而言,市场上最大的机会,应该还是在周期股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