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视点!保“猪”战!猪价半年暴涨84% 发改委大动作 9月启动猪肉储备投放
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公众号8月29日消息显示,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自9月份开始分批次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发改委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保持正常出栏节奏;相关企业有序释放猪肉库存,增加市场供应。
(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8月29日,外三元生猪价格为23.29元/公斤,较6月10日的15.99/公斤上涨了45.65%,较3月的低点,涨幅则超过了84%。
未雨绸缪,保障假期猪肉市场供应
发改委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多个重要节日,接下来分批次的政府猪肉储备投放是为了保障节假日期间猪肉市场供应。
依据去年6月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下称《预案》),“当生猪及猪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明显上涨时,投放政府猪肉储备,及时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预案》显示,发布过度上涨二级预警时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一级预警发布时则加大投放力度。
发布价格上涨情形中二级预警的条件是:猪粮比价连续2周处于10∶1~12∶1,或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同比涨幅在30%~40%之间;
发布一级预警的条件则是:猪粮比价高于12∶1,或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当周平均价同比涨幅超过40%。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8月第4周,全国猪料比价为6.34,环比上涨1.12%;8月第3周,猪粮比价为7.67,环比上涨0.52%,连续7周突破7,为近65周最高,同时也是自2021年5月第1周以来的最高。
从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来看,截至8月25日,当周平均价格为20.12元/斤,环比上涨0.05%,同比上涨19.48%,同样并未到达发布二级预警标准。
不过,Mysteel分析认为,去年8月-10月全国猪价处于连续下跌的过程,而目前毛猪价格易涨难跌,且周末涨幅较大,反应到猪肉价格上有一定延迟性,因此不排除后续猪肉价格上涨,同时,周度均值同比超过30%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8月29日检测到的外三元生猪价格为23.29元/公斤,较上一日上涨0.55元/公斤;内三元生猪价格为22.78元/公斤,较上一日上涨0.46元/公斤。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指出,从本周来看,业内看涨预期不减,屠企压价仍有难度,预计下周猪价或震荡上涨为主。
在6月底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表示,将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特别是加强生猪产能调控,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针对稻谷、小麦、生猪、成品油、煤炭等重点品种,发改委已建立起“托底”“限高”“价格上下限”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区间调控机制,有效应对价格异常波动。
年内首次投放猪肉储备
今年以来,发改委对猪肉价格的调控工作主要以收储为主——分别在2月28日、3月8日、3月31日和4月8日开展了4次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通过投放猪肉储备以稳定猪价在年内则尚属首次。
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在8月26日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要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必要时适时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充分发挥猪肉储备对稳肉价、稳物价的作用。
上轮“放储”保猪价下降7.2%
发改委上一次密集投放中央冻猪肉储备是在2021年春节期间。发改委数据显示,自2020年12月中旬至2021年3月10日,发改委累计组织挂牌投放12批,共计28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协同联动投放。
“相关投放增加了市场供应,对促进价格高位回落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3月10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价格为27.15元/斤,与年初相比下降7.2%。”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彼时指出。
华储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共进行13批16次竞价交易,计划收储量51.8万吨,实际收储量10.14万吨,成交率为19.6%,流拍量41.66万吨。
6月中下旬以来,生猪价格就处于波动上涨态势。对于7月上旬生猪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发改委表示,主要是因为生猪市场出现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
7月4日,发改委组织行业协会、部分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召开会议,研判指出: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猪价并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基础。同时明确表示将适时采取储备调节、供需调节等有效措施,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并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惩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7月5日,发改委即再次发布消息表示,针对生猪市场出现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正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适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
从中国养猪网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发改委此前对生猪市场保供稳价的密集动作,生猪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自7月下旬以来有所缓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