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所大学 学科交叉融合带来“新气象” 全球升温1.5摄氏度将带来多大损失?

来源:科技日报 2020-05-08 15:17:11

这几天,研究人工智能多年的姚昌华博士就要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到了。

此次他应聘的是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岗位,但是,等到的通知书却来自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通过和学校及学院的几次沟通,我发现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更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姚昌华说。

“他主攻的智能通信网络、智能无人集群系统、频谱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向,更适合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现在该院正在重新调整学科布局,姚老师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邱新法说。

从古人的观云识天到如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预报,气象这门古老的学科在传承中不断交融创新。

近年来,该校围绕“一体两翼三维”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大力发展防灾减灾、大气污染治理、人工智能、气象传感等交叉学科,大气科学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在融汇创新中大气科学迎来“新气象”。

让大气科学更接地气

全球升温1.5摄氏度将带来多大损失?城市雾霾增加2%如何影响人口增长?

“如果全球温度上升1.5摄氏度,中国城市因高温造成的如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会增加近5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姜彤说,过去提到全球变暖,大家多想到极端天气和气候、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但是对于气候变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却很难给出精准的应对策略。

2017年,该学院重新组建,姜彤受命担任院长,同年他参加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那时,他心中已有一个“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未来地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计划。”

以这个理念为支撑,该学院主动出击,把过去“高高在上”的大气科学落到了“地上”。从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风险评估与管理到冰冻圈地理、干旱区地理学和防灾减灾,大气科学像一根传动轴贯穿其中,70多名精通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大气科学与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共同努力,希望摆脱学科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碰撞出新的火花。3年来,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科学在全球排名的持续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我国仅有的两所气象专业高校之一。现在通过交叉融合,大气科学已经扩展衍生出两个大的学科群:地理科学与环境生态。与以往不同的是,信息技术是大气科学最重要的支撑之一,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气科学更精准也更接地气。

“‘气象+’‘+信息’是学校正在打造的交叉融合学科品牌,以大气科学学科群为主体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以环境生态和信息工科学科群为两翼建成国内一流学科,形成基础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一流学科群的三维学科生态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说。

发挥师资人才创造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群不同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他们所形成的合力,不仅是“1加1大于2”这么简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坦言,面对全校1700多名专任教师,学校作为一个大平台,就是要思考如何发挥这些人才的创造力。

“去年开始,学校实施简政放权改革,核心就是把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权限从学校下放到学院甚至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施威告诉记者,改革为推行人才团队化扫除了障碍。

上世纪90年代,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就找准气象与化学两条科学线的交汇点,在国际上率先发展出大气环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领域独树一帜。在她的带领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已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7‰。

2019年,国家特聘专家刘玉宝教授全职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支持他组建团队、开通产业人才引进的特殊通道,设立精细化区域地球模拟和信息中心,与中国电科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投入了数百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2019年全校的人力资本投入达9.6亿元,其中高层次人才引进资金比2018年增加近1.9亿元,今年还会继续增长。”施威说,通过“龙山学者支持计划”全校已经形成一支近200人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今年将再增加60人。

“新气象”成果遍地开花

今年的农业期货供求关系如何?洪水台风多发地区今年的保险费率怎么计算?这个冬天羽绒服该投放到哪个地区?城市屋顶颜色对局部天气有什么影响……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研发服务让人大开眼界。

过去,提到气象大家只知道天气预报,现在已经扩充到气候变化、气候与环境等。

“目前,学校牵头组建了‘气象+’科技产业联盟、正在筹建‘气象+’知识产权联盟,与华风、航天宏图、象辑科技等11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研究院,已转让发明专利585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产业处副处长夏景明透露。

而据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苗春生教授介绍,该院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重点研发专业化气象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及气象、水文、海洋新型探测设备,开展气象科研成果工程化和集成创新,目前已经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20家。2018年,研究院与华为合作,利用强对流临近预警技术与深度集成技术研发成功鲲鹏气象一体机。

去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中又获得了一枚新“棋子”——中国气象谷。未来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依托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打造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张 晔)

关键词: 学科 新气象 大气科学

相关新闻